某些社會(不管人們怎樣理解其含義)是否確實不需要法律就可生存?換言之,“凡社會皆有其法”這一格言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人們對這一格言提出了質疑。并且認為法律與國家密切不可分,法律只存在于某些類型的社會。尤其在原始...[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某些社會(不管人們怎樣理解其含義)是否確實不需要法律就可生存?換言之,“凡社會皆有其法”這一格言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人們對這一格言提出了質疑。并且認為法律與國家密切不可分,法律只存在于某些類型的社會。尤其在原始...[繼續(xù)閱讀]
民俗是人們處理事務、解決問題的群體方式,“在各個文化時期,各個文化階段,人類皆受一大堆民俗支配,而這些民俗是從最早存在的種族那兒繼承下來的”。它們不是意識的產物,“而是類似于人們在實踐中無意識建立的自然力的產物...[繼續(xù)閱讀]
在原始社會中,法律規(guī)則首先表現(xiàn)在報復性懲罰規(guī)則上。報復性的懲罰規(guī)則使不當行為的受害者有權在某種公認的限度以內還擊不當行為人。所謂“同態(tài)復仇”,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表明了這樣的觀念:受到攻擊的受害者可以還擊,但...[繼續(xù)閱讀]
習慣乃是為不同階級或各種群體所一般遵守的行動習慣或行為模式。它們所涉及的可能是服飾、禮節(jié)或圍繞有關出生、結婚、死亡等生活重大事件的儀式。它們也有可能與達成交易或履行債務有關。每個社會都有一些與社會生活中...[繼續(xù)閱讀]
習慣是一種不僅最古老而且也最普遍的法律淵源:它規(guī)定了因為經常的遵守而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并宣布對背離行為的制裁。把單純的習俗(habits)與習慣法區(qū)分開來的是后者背后的強制性力量。證明一項規(guī)則被人長期遵守有益于它...[繼續(xù)閱讀]
首先,習慣與經常性的行為慣例是法律的重要歷史淵源。習慣問題可歸結為以下幾點:人們通常做什么,必須如何做,習慣本身的發(fā)展趨勢如何。習慣的形成先于王權和法律,經過長時期的發(fā)展和演變,習慣成為立法者和法典編纂者制定法...[繼續(xù)閱讀]
在社會發(fā)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guī)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guī)則首先表現(xiàn)為習慣,后來便成了法律。隨著法律的產生,就必然...[繼續(xù)閱讀]
在氏族制度內部,權利和義務之間還沒有任何差別;參加公共事務,實行血族復仇或為此接受贖罪,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這種問題,對印第安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來,這種問題正如吃飯、睡覺、打獵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的問題一...[繼續(xù)閱讀]
人們最初怎樣脫離動物界(就狹義而言),他們就怎樣進入歷史:他們還是半動物性的、野蠻的,在自然力量面前還無能為力,還意識不到他們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們象動物一樣貧乏,而且在生產上也未必比動物高明。那時普遍存在著生活狀況...[繼續(xù)閱讀]
這種十分單純質樸的氏族制度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沒有軍隊、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jiān)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一切爭端和糾紛,都由當事人的全體即氏族或部落來解決,或者由各個...[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