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文檔 > 環(huán)境科學(xué) > 正文

9種殺蟲劑對中華大刀螂幼蟲的毒性

生態(tài)毒理學(xué)報 頁數(shù): 7 2013-06-15
摘要: 螳螂是田間控制害蟲種群增加的重要捕食性天敵之一。以中華大刀螂3齡幼蟲(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為受試生物,利用9種常用殺蟲劑配制成不同濃度梯度的藥劑,通過噴霧法直接暴露,分別測定了LC50和死亡率來評價不同殺蟲劑對中華大刀螂毒性和危害程度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9種殺蟲劑對中華大刀螂幼蟲的毒性(LC50值)差異很大,用藥后24h的LC50在0.7182~347.7962mg·L-1之間,LC95在8.8057~1734.5650mg·L-1之間;用藥后48h的LC50在0.3564~193.6887mg·L-1之間,LC95在3.8958~1548.3258mg·L-1之間;用藥后72h的LC50在0.2232~115.3391mg·L-1之間,LC95在1.7730~530.6462mg·L-1之間。不同殺蟲劑對中華大刀螂幼蟲的毒性差異最高達到543.46倍。毒性大小依次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蟲脒﹥聯(lián)苯菊酯﹥毒死蜱﹥噻蟲嗪﹥茚蟲威﹥吡蟲啉﹥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原粉(Bt)。根據(jù)田間推薦濃度處理的死亡率判斷,毒死蜱、聯(lián)苯菊酯、啶蟲脒、高效氯氟氰菊酯為有害水平,Bt為中度有害水平,吡蟲啉、茚蟲威、噻蟲嗪為微害水平,阿維菌素接近無害水平。根據(jù)LC50與田間推薦濃度的比值判斷,阿維菌素、吡蟲啉對螳螂種群數(shù)量不會產(chǎn)生太大影響;Bt、茚蟲威和噻蟲嗪對螳螂種群數(shù)量會產(chǎn)生一定危害;而毒死蜱、啶蟲脒、聯(lián)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將嚴重影響螳螂種群數(shù)量的穩(wěn)定性。在24~72h范圍內(nèi),不同殺蟲劑LC50和LC95隨施藥時間的延長而降低,說明暴露時間越長毒性越大,危害程度也越大。建議在中華大刀螂生活范圍內(nèi)減少高效氯氟氰菊酯、聯(lián)苯菊酯、啶蟲脒和毒死蜱的施用,推薦殺蟲劑田間使用量時,除考慮對防治對象的防效,還應(yīng)考慮對天敵種群的危害,提高藥劑使用安全性,保護天敵種群的穩(wěn)定性。 (共7頁)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