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全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1卷,60余萬言,該書由北宋唐慎微撰于元豐五年(1082年)前后。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后遷居成都行醫(yī),醫(yī)術高明。其為士人治病不計報酬,只求給其提供醫(yī)藥資訊,《證類本草》...[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證類本草》全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31卷,60余萬言,該書由北宋唐慎微撰于元豐五年(1082年)前后。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后遷居成都行醫(yī),醫(yī)術高明。其為士人治病不計報酬,只求給其提供醫(yī)藥資訊,《證類本草》...[繼續(xù)閱讀]
《本草衍義》成書于公元1116年,即宋·政和6年,由寇宗奭編撰??茏趭],官承直郎澧州司戶曹事,從宦南北十余年間,考究藥物。該書乃作者根據醫(yī)藥實踐所得,針對《嘉佑本草》和《嘉佑本草圖經》之疏誤進行了訂正與發(fā)揮??苁暇幹?..[繼續(xù)閱讀]
《湯液本草》系元代著名醫(yī)藥學家王好古撰著,共三卷,刊行于1289年。王好古(約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金元期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其性識明敏,博通經史,舉進士不第,遂遣心于醫(yī)學。曾任趙州醫(yī)學教授,兼提舉內醫(yī)學。初從易水...[繼續(xù)閱讀]
《救荒本草》系明代食用野生植物學專著,作者朱橚,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1370)受封為吳王,十一年改封為周王,洪熙元年(1425)卒,謚曰定,世稱周定王。因皇族內部爭斗,曾二度被放逐云南,使其有了接近...[繼續(xù)閱讀]
《本草集要》全書八卷,系明·王綸撰著。約刊行于1500年,該書將明代以前醫(yī)藥典籍中所載藥物,以及藥學理論加以輯要整理。作者王綸(1453~1510年)字汝言,號節(jié)齋。遠祖居陜西銅川,五代時遷浙江慈溪,出身于明代官宦。王綸幼習儒業(yè)...[繼續(xù)閱讀]
《本草蒙筌》一書由明·陳嘉謨歷經七年編著而成,刊行于1525年。全書共分十二卷,1~12卷涵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及人等10部,每種藥物所論內容分別為氣味升降、有毒無毒、產地、優(yōu)劣、采集、所行諸經、七情所具...[繼續(xù)閱讀]
《本草通玄》共二卷,由明·李中梓撰著,約刊行于明末。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號念莪,明末華亭(今江蘇松江)人。其系明末醫(yī)家,一生對中醫(yī)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兼取眾家之長。論述醫(yī)理頗能深入淺出,所著諸書多能通俗易懂,在中醫(yī)...[繼續(xù)閱讀]
《本草綱目》(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是由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編撰成冊,刊行于1590年。該書是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前人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其長期研究、采訪、考察和實踐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歷時數十年編撰...[繼續(xù)閱讀]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系存世孤本,經醫(yī)史文獻研究專家考證,該書原有14卷、總目1卷,其著成年代比1593年金陵初刊本《本草綱目》還早約兩年。全書分為金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10部,共載藥957種。其中,卷12果...[繼續(xù)閱讀]
《珍珠囊·藥性賦》又名《雷公藥性賦》、《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該書卷首有“元山道人”原敘一篇,自稱為書之作者,但無年月,實不知為何人、何時之作。最初,由書商將題為金代李東垣撰的《珍珠囊》、和明代無名氏《藥性...[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