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是一種落葉喬木。人們最早靠采野生桑葉來喂養(yǎng)蠶寶寶,后來才開始人工培育桑苗。嘉興地區(qū)的育苗始于晉代。至南宋,湖桑苗已聞名天下。明清之時,桐鄉(xiāng)、崇德、海寧一帶所產桑苗不僅銷往魯、鄂、川、湘、皖、蘇、新疆等地,且...[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桑是一種落葉喬木。人們最早靠采野生桑葉來喂養(yǎng)蠶寶寶,后來才開始人工培育桑苗。嘉興地區(qū)的育苗始于晉代。至南宋,湖桑苗已聞名天下。明清之時,桐鄉(xiāng)、崇德、海寧一帶所產桑苗不僅銷往魯、鄂、川、湘、皖、蘇、新疆等地,且...[繼續(xù)閱讀]
蠶非桑葉不吃,蠶農深刻地認識到桑樹的價值,如諺語“桑是搖錢樹,蠶是聚寶盆”“桑好半熟蠶”“種好一畝桑,勿怕田里荒”……桑樹的重要性使得蠶農亦非常重視桑樹的管理,在長期勞作中積累了很多護桑的經驗:種植、剪枝、施肥...[繼續(xù)閱讀]
接桑刀(圖2-8)為嫁接小桑苗必備工具,似彎形小刀,正面有斜口,刀口很鋒利,桑苗嫁接時削接穗用。亦產自桐鄉(xiāng),與桑剪齊名。桑剪(圖2-9至圖2-11)為蠶桑生產必備工具。傳統(tǒng)桐鄉(xiāng)桑剪頭部像顆白果,捏手處似花瓶,剪刀腳部呈螺絲形,所謂“...[繼續(xù)閱讀]
(一)土蠶種的歷史歷史上嘉興地區(qū)的蠶種以蠶農自己選留種繭而制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記載:“收取繭種,必取居蔟中者?!钡矫鞔畷r,制蠶種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注重選蠶、選蛾、浴種及換種技術,當時稱...[繼續(xù)閱讀]
杭嘉湖一帶的養(yǎng)蠶布局記載最早見于西晉左思《吳都賦》:“鄉(xiāng)貢八蠶之綿(絲綿)”。東晉南朝時期(317—589),“用低溫抑制蠶種孵化,以增加一年養(yǎng)蠶次數(shù)”。至宋代,蠶的品種已經有一化、二化、三化之別。《埤雅》載:“原蠶,里俗謂...[繼續(xù)閱讀]
(一)蠶室蠶具蠶室選擇、布置。養(yǎng)蠶是很忙碌、很勞累的活,需要細致入微的照料。嘉興地區(qū)有“伺候舍母娘像飼蠶寶寶一樣”“舍母娘吃飯像蠶寶寶吃桑葉一樣”之說。“舍母娘”為嘉興地區(qū)對尚在月子中的產婦的稱呼。按中國傳...[繼續(xù)閱讀]
繅絲,就是把蠶繭的絲抽出來繞上架。相傳最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水中,以手抽絲,卷于絲筐;最原始的工具是一盆一筐。據(jù)史書記載,周代已有較簡單的制絲工具,戰(zhàn)國時有手搖式繅車,漢代又有了簡單的類似腳踏車的繅絲車。...[繼續(xù)閱讀]
蠶農普遍忌“同宮繭”,因為同宮繭不宜繅絲?!巴瑢m繭”是指兩蠶或三蠶同做一繭的繭子,亦稱“同功繭”“雙宮繭”。清代郭麟《樗園消夏錄》記載了忌同宮繭的習俗:“三吳蠶月,風景致佳,紅帖粘門,家多禁忌。閨中少婦,治其事者...[繼續(xù)閱讀]
剝綿兜的軟繭、做絲剩下的繭衣及絲吐等下腳料俗稱“搭頭”,心靈手巧的蠶婦還能通過澼絮,將這些看似沒用的“搭頭”變廢為寶。澼絮,俗稱“擊搭頭”,事先用灰水和堿來浸泡“搭頭”,燒煮后,將“搭頭”鋪于倒扣的理葉蓬上,任其...[繼續(xù)閱讀]
從事絲織者稱為機戶,舊時嘉興境內有大量蠶農以織機作為副業(yè),向行莊出售產品或代行莊加工,稱為“田莊機戶”。嘉興境內在唐代時已有絲織業(yè),到明清為盛,清末時走勢趨弱,到民國衰敗凋敝。民間絲織物品種類繁多,如綢、緞、紗、...[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