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
簡介
互聯網(internet),即廣域網、城域網、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絡?;ヂ摼W是指將兩臺計算機或者是兩臺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fā)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同時,互聯網還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的定義,物聯網是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讓信息更快更準得收集、傳遞、處理并執(zhí)行。
1、通過全球唯一的網絡邏輯地址在網絡媒介基礎之上邏輯地鏈接在一起。地址是建立在‘互聯網協議’(IP)或今后其它協議基礎之上的。
2、可以通過‘傳輸控制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協議或兼容的協議來進行通信。
3、以上公共用戶或者私人用戶享受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務,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關的基礎設施之上的。”
這當然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互聯網。這個定義至少揭示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聯網上的每一臺主機都需要有“地址”;最后,這些主機必須按照共同的規(guī)則(協議)連接在一起。
歷史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認識到需要允許在不同計算機用戶和通信網絡之間進行常規(guī)的通信。這促使了分散網絡、排隊論和封包交換的研究。1960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出于冷戰(zhàn)考慮建立的ARPA網引發(fā)了技術進步并使其成為互聯網發(fā)展的中心。1973年ARPA網擴展成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計算機。
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提出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絡之間傳送報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網將其網絡內核協議由NCP改變?yōu)門CP/IP協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干網絡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轉為商業(yè)運營。1995年隨著網絡開放予商業(yè). 互聯網中成功接入的比較重要的其他網絡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種商用X.25網絡。
1990年代,整個網絡向公眾開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創(chuàng)立HTML、HTTP和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幾個網頁之后兩年,他開始宣揚其萬維網(World Wide Web)項目。在1993年,Mosaic網頁瀏覽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學術和技術的互聯網步增長。1996年,“Internet”(互聯網)一詞被廣泛的流通,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萬維網。
其間,經過一個十年,互聯網成功地容納了原有的計算機網絡中的大多數(盡管像FidoNet的一些網絡仍然保持獨立)。這一快速發(fā)展要歸功于互聯網沒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聯網協議非私有的特質,前者造成了互聯網有機的生長,而后者則鼓勵了廠家之間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個公司在互聯網上稱霸。
互聯網的成功,可從“Internet”這個術語的混淆窺知一二。最初,互聯網代表那些使用IP協議架設而成的網絡,而今天,它則用來泛指各種類型的網絡,不再局限于IP網絡。一個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可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絡之集合,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絡。而互聯網(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美國的前身為ARPA網、使用IP協議將各種實體網絡鏈接成此單一邏輯網絡。
互聯網相關協議
·有關互聯網的協議可以分為3層:
·最底層的是IP協議(英語:Internet Protocol, 即互聯網協議),是用于報文交換網絡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議,這一協議定義了數據包在網際傳送時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這一版本中用32位定義IP地址,盡管地址總數達到43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現今全球網絡飛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應運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幾乎可以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沒有普及,許多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協議的連接。但是,可以預見,將來在IPv6的幫助下,任何家用電器都有可能連入互聯網。
·上一層是UDP協議和TCP協議,它們用于控制數據流的傳輸。UDP是一種不可靠的數據流傳輸協議,僅為網絡層和應用層之間提供簡單的接口。而TCP協議則具有高的可靠性,通過為數據報加入額外信息,并提供重發(fā)機制,它能夠保證數據不丟包、沒有冗余包以及保證數據報的順序。對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應用,可以選擇TCP協議;而相反,對于性能優(yōu)先考慮的應用如流媒體等,則可以選擇UDP協議。
·最頂層的是一些應用層協議,這些協議定義了一些用于通用應用的數據報結構,其中包括:
DNS:域名服務;
FTP:服務使用的是文件傳輸協議;
HTTP:所有的Web頁面服務都是使用的超級文本傳輸協議;
POP3:郵局協議;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Telnet:遠程登陸等。
互聯網技術
接入技術
網絡連接技術(Internet接入技術)是用戶與互聯網間連接方式和結構的總稱。任何需要使用互聯網的計算機必須通過某種方式與互聯網進行連接?;ヂ摼W接入技術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帶寬由最初的14.4Kbps發(fā)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帶寬;接入方式也由過去單一的電話撥號方式,發(fā)展成現在多樣的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接入終端也開始朝向移動設備發(fā)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繼續(xù)地被研究和開發(fā)。
根據接入后數據傳輸的速度,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可分為寬帶接入和窄頻接入。
常見民用寬帶接入:
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接入,速度可以達到下載最高12Mbps,上傳最高1Mbps
VDSL(超高速數字用戶線路)接入,速度可以達到下載最高55Mbps,上傳最高19Mbps
光纖接入,接入帶寬10-100-1000Mbps(常用)
無線(使用IEEE 802.11協議或使用3G技術)寬帶接入,1.5Mbps-540Mbps
電力線通信接入,主干速度可以達到數百兆,最終用戶速度可以達到11Mbps
有線電視上網(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接入,接入帶寬3-34Mbps
人造衛(wèi)星寬帶接入
常見民用窄頻接入:
電話撥號接入,接入帶寬9600-56Kbps(V.92標準)
窄頻ISDN接入,接入帶寬64/128Kbps
GPRS手機上網,接入帶寬最大53Kbps
UMTS手機上網,384Kbps
CDMA手機上網:(2G)cdmaOne,150Kbps
3G
網絡應用技術
網絡應用技術在此指稱所有與網絡應用相關的技術。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網絡應用的多樣化,以及硬件設施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應用技術也向著更多樣、更復雜的方向發(fā)展。網絡應用技術可能可以概括為以下這些技術,這一概括可能并不準確,其主要目的在于羅列與網絡應用相關的技術。
圖 互聯網的應用示例
Web技術
Web技術是最常用的網絡應用技術,它是用戶向服務器提交請求并獲得網頁頁面的技術總稱。這一技術可以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俗稱Web1.0和Web2.0。第一階段多是屬于一些靜態(tài)應用,例如獲取HTML頁面,或者與服務進行簡單的交互,比如用戶登錄,查詢數據庫,提交數據等(這些應用也被稱為Web1.5)。第二階段更強調用戶與網絡服務器之間的互動性,甚至于網絡應用程序。事實上,Web2.0并不是一個技術標準,它可能使用已有的成熟技術,也可能使用最新的技術,但必須彰顯互動概念。
網絡安全技術
搜索技術
數據庫技術
傳輸技術
流媒體技術
電子商務應用相關的技術
其它技術
內容來自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