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不舞之鶴
成語故事

不舞之鶴11.jpg

成語解釋:

        不舞之鶴,字面上指的是不會跳舞的鶴。實際用來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在這個成語中,“不舞”指的是不具備某種能力或特點,“之鶴”則是對這種無能或名不副實的具體形象的描繪。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diào)》。原文中提到,有人送給將軍一只鶴,但這只鶴并不會跳舞,因此被譏諷為“不舞之鶴”。

來源與引申意義:

        來源:《世說新語·排調(diào)》中的故事,通過將軍得到一只不會跳舞的鶴這一情節(jié),引申出名不副實、無能的含義。

        引申意義:除了直接指不會跳舞的鶴,這個成語更多地被用來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應該具備某種能力或特點,但實際上并不具備的人。

比喻意義:

        比喻無能或名不副實的人。就像那只不會跳舞的鶴一樣,這些人可能在外表或名聲上給人一種錯覺,但實際上并不具備應有的能力或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無能之輩、碌碌無為、濫竽充數(shù)等,都表示沒有實際能力或名不副實。

        反義詞:才高八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等,則表示具有卓越的能力或特點。

成語辨析:

        在使用這個成語時,需要注意其貶義含義,通常用于譏諷或批評某人。與“濫竽充數(shù)”相比,“不舞之鶴”更側重于指個體的無能或名不副實,而“濫竽充數(shù)”則更多地用于形容在集體中混日子、沒有實際貢獻的人。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對能力和名實相符的重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強調(diào)實際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具備真正的能力和品德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同時,這個成語也提醒人們不要被外表或名聲所迷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具備應有的能力或特點??偨Y來說,“不舞之鶴”這個成語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傳達了對無能或名不副實者的譏諷和批評,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對能力和名實相符的重視。

不舞之鶴1.jpg

故事:

        羊祜家里養(yǎng)了一只鶴。這鶴通體雪白,只有頂上一點丹紅,羊祜非常喜愛,常親手給鶴喂食物。鶴吃飽之后,有時在庭園中,輕舉兩腿悠閑地散步,像個謙謙君子;有時,翅膀有節(jié)奏地扇動,時開時合,步子時緩時急,舞姿竟也很美。每逢這種時候,羊祜就會高興得心花怒放,高聲夸獎:“妙!真是一只奇鶴!”
        一次,有位客人拜訪羊祜,羊祜向客人稱贊自家的鶴有靈性,會起舞。客人很好奇,想看看“鶴舞”。羊祜便領客人到庭園中找那鶴。哪知這鶴十分怕生,見有客人來,早已躲到樹后。兩人好不容易將它趕了出來,卻見這鶴一身光潔的羽毛早已被樹、草蹭得凌亂骯臟,沒有了平日的俊模樣,而且耷拉著腦袋,再怎么逗弄,就是不肯起舞??腿耸卣f:“原來也是一只不會起舞的鶴!”
        “不舞之鶴”,就是不起舞的鶴。這句成語用來譏諷無能之人,后來也用作自謙之辭。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