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千載難逢
成語故事

千載難逢11.jpg

解釋:

        千載難逢,原意為一千年也難得遇到這樣的一次機會,形容機遇十分難得與寶貴。

出處: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瘐杲之傳》,其中有“臣以凡庸,謬徼(僥)昌運,獎擢之厚,千載難逢”之句。這里指的是作者覺得自己非常平凡,但卻意外地得到了極好的運氣和極高的提拔,這樣的好事一千年也難以遇到。

引申意義:

        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強調(diào)的是時間的漫長與機遇的稀少之間的對比,用來形容那些極其難得、不易碰上的好機會。

比喻意義:

        在實際使用中,這個成語并不局限于描述一千年才會發(fā)生一次的事件,而是用來比喻任何非常難得、珍貴的機遇或事件。

近義詞: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有“千載一時”、“百年不遇”等,都表示某種情況或機會非常難得。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等,表示某種情況或事物非常常見,并不稀奇。

辨析:

        在使用時,要注意區(qū)分“千載難逢”和“千載一時”。兩者都表示機會難得,但“千載難逢”更強調(diào)機會的稀少和珍貴,而“千載一時”則更側(cè)重于某個時刻的重要性。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對時間和機遇的深刻認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時間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而機遇則被視為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因此,“千載難逢”這個成語實際上是在告誡人們要珍惜那些難得的機遇,因為它們可能一生中都難以再次遇到。同時,這個成語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視,認為只有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才能抓住那些千載難逢的機遇。


千載難逢1.jpg   

成語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韓愈,小時候是個孤兒,由他的嫂子撫養(yǎng)。他刻苦自學(xué),年輕時代就博覽群書,在學(xué)問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35歲到京城,擔(dān)任國子監(jiān)博士(中央最高教育機構(gòu)的教師),后來又被提升為刑部侍郎(中央司法部門的副長官)。
        當(dāng)時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崇尚佛教。他聽說有所寺院里安放著一塊佛祖釋迦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里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加以反對。其中提到,佛教傳入中國后,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jié)局必然是悲慘的。
        唐憲宗看了這表,十分惱怒,以為韓愈不僅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歷史來影射自己活不長。為此,要將韓愈處死,虧得宰相為他說情,才改為貶職,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統(tǒng)治權(quán)力日益削弱。憲宗執(zhí)政后,改革了一些前朝的弊政,因此中央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有所加強。被貶到潮州的韓愈,針對這一情況,再次給憲宗上了《潮州刺史謝上表》,極力為憲宗歌功頌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這道表中,韓愈恭維憲宗是扭轉(zhuǎn)乾坤的中興之主,并且建議憲宗到泰山去“封禪”。封禪,是一種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認為五岳(五大名山)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頂筑壇祭天稱“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禪”。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舉行過這種大典。韓愈這樣建議,是把憲宗當(dāng)作有杰出貢獻的帝王。
        韓愈還在這道表中隱約地表示,希望憲宗也讓他參加封禪的盛會,并說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千年難逢的盛會,將會引為終身的遺憾。
        后來,憲宗把韓愈調(diào)回京都,讓他擔(dān)任吏部侍郎(掌握全國官吏升降、調(diào)動等的機構(gòu)的副長官)。
        “千載難逢”這一成語,意為一千年也難遇一次,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quán)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點擊申訴舉報